一年内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,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.2亿元——审计署6月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曾引起社会关注,3个多月过去,却一直没有中华医学会的任何整改信息,留下一串疑问待解:巨额赞助费到底去了哪?药企赞助对学术会及参会者有何影响?医学会有无在药企与医院医生间充当“掮客”?(10月13日 《南方都市报》)
三个月前,审计署的一份报告,将中华医学会置于了公众关注的“头条”。遗憾的是,即便被“点名”,中华医学会依然“缄默不语”,8亿赞助费的去向一直都是一个谜。如今,媒体的再次聚焦,舆论的再次热议,又让中华医学会的“天价赞助费”浮出水面。然而,真相到底如何,仅靠舆论围观,恐怕难以厘清。
事实上,从审计署公布中华医学会审计报告开始,8亿赞助费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不管是媒体的曝光,还是公众的诘问,都只是一种监督者的姿态,试图推动医学会澄清事件真相,给外界一个合理说法。问题是,依赖舆论围观的力量,必然是不疼不痒的,不管媒体和公众心态如何,医学会都可以不买账。结果公布不公布,外界自然可以指指点点,而事实真相的话语权却握在医学会手中,外界又能如何呢?
当然,舆论的围观,全民的热议和关注,可以推动事件真相的厘清。问题是,舆论围观并非“万能药”,很多时候,即便一时的热点,也可能成为烂尾新闻。比如,8亿赞助费去向成谜事件,即便三个月前引起了公众关注,如果不是如今媒体的再次追问,很多人恐怕已经忘记了事件应该如何处理。况且,中华医学会一直缄默不语,以“冷处理”的方式进行应对,背后目的到底如何,也确实值得沉思。
如果梳理该事件,我们发现,中华医学会自始至终都很“低调”。自身有没有问题,钱到底去了哪儿,查清真相并不难,何以三个月都没有定论呢?其实,对于8亿元的去向不予公布,还是舆论围观的力量太弱化,没有警醒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意识。如果,相关管理监督部门强化责任追究,要求中华医学会定期公布8亿赞助费去向,不公布将面临严厉惩罚,相信也不会让事件真相等待如此之久。
说到底,舆论围观只是一种监督方式,对于很多“疑难杂症”,并不具有“包治百病”的效果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就需要转变思维,为相关人员织起制度的笼子,倒逼他们主动为之,而不会敷衍塞责。事已至此,中华医学会的相关责任人不要如此“低调”了,不妨拿出账本,晒晒每一笔钱的用途和去处,给外界一个合理的交代。
来源:中国法院网 |